关注德育、成就大材-宝明德育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专题 >  励志人物 > 内容页

【人物】励志人物之马克思

2022-05-25 14:48:17励志人物访问手机版120
马克思
德国思想家、伟大的革命导师
(1818—1883)
他长眠在英国伦敦城北一座小山上的海格特公墓中。四周松柏苍翠,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常春藤缠绕着他的墓碑,墓旁有小小的玫瑰花丛,这是这座普通的大理石墓唯一的装饰。大理石墓碑约有4米高,矗立在墓前,碑顶是铜铸的马克思头像——宽宽的鼻子,卷曲的头发,在黝黑的面孔上有一对永远注视着时代风云变幻的深棕色的眼睛;炯炯的目光,锐利而坚定;浓黑的眉毛,高扬着斗争的勇气。墓碑正面刻着这位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的名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他是最受爱戴的人,也是最受仇恨的人。可他没有一个私敌。
他科学的世界观,不局限于说明世界,而是把改变世界、把社会实践作为自己的根本出发点和奋斗目标。他与恩格斯一起起草了著名的《共产党宣言》,用毕生心血完成了巨著《资本论》。他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领袖和导师。
1818年5月5日,卡尔·马克思诞生于德国西部莱茵省境内的特里尔市。特里尔市依山傍水,景色秀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林木葱茏的马尔库斯山横卧在它的市郊,清澈透明的摩泽尔河静静地流过它的市区,蜿蜒北去。
马克思的父母都出身于犹太法律学家的家庭。父亲亨利希·马克思以他的“纯洁品格和法学才能出众”,在特里尔市享有声望。他是该市的法律顾问,被推举为律师公会的会长。亨利希深受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是一个思想开明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人士。在他的书房里,经常摆在案头的不是《圣经》,而是一些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如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伏尔泰的《哲学通信》、倍恩的《人的权利》等。他关心人民的疾苦,向往国家的统一和自由,但在他身上也深深地刻有德国资产阶级的烙印——缺乏革命的勇气,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国王的明智和恩赐上。
马克思的母亲罕丽达·普列斯堡是荷兰人,操着一口不大流利的德国话。她整天忙于家务,小市民意识较浓。她指望马克思将来能跻身上流社会,成为一个有名望的大法官、大律师,她始终没有理解自己儿子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的理想,后来看到马克思一家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时常以埋怨的口吻唠叨:“小卡尔要是能积攒一笔资本,而不是写一本什么关于资本的书(指《资本论》),该有多好啊!”
马克思有三个兄弟和五个姐妹,其中三个兄弟和两个姐妹死得很早。在这些孩子中,要数马克思身体最健壮,也最聪明活泼。父亲对他的聪颖和机敏感到欣慰,期望他将来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赋为人类造福;母亲把这个淘气的孩子叫做“幸运儿”。
童年时代的马克思常和自己的弟弟、妹妹以及邻居家的小朋友们一起玩耍。他善于创造各种有趣的游戏,编讲优美动听的故事,因此小伙伴们都乐意同他玩。
在马克思的小朋友中,有一个长着一对又黑又亮的大眼睛、满头金黄色头发的小姑娘,她的名字叫燕妮,比马克思大4岁,是亨利希·马克思的好友、特里尔枢密顾问官路德维希·冯·威斯特华伦男爵的女儿。燕妮家与马克思家离得很近,她家那个宽敞的大花园也是他们经常在一起玩耍的地方。慈祥的老人威斯特华伦喜欢跟孩子们在一起,给他们绘声绘色地讲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故事。这些优美神奇的神话故事在马克思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向往光明与正义、憎恶黑暗与邪恶的种子。马克思对这位后来成为自己岳父的老人十分崇敬,他的博士论文即题献给这位“父亲般的朋友”。
马克思没有上过小学,他的整个童年都是在家里度过的。在父亲的指点下,他学完了小学的启蒙课程。1830年10月,12岁的马克思进入特里尔市的弗里德里希·威廉市立中学。校长威登巴赫是一个学识渊博,具有进步的民主主义思想的人。在他主持下,特里尔中学的学生思想都比较活跃,校园里流传着进步书刊和歌曲。普鲁士反动当局对此非常恼火,本想撤掉威登巴赫的校长职务,只是慑于他的声望,怕闹出更大的乱子才没敢这样做。但是,学校却遭到严密的监视,当局还提升一个叫廖尔斯的教员任副校长,让这个以思想保守著称的人监视校内的政治活动。
马克思是这些事件的目击者。他深深同情并尊敬那些思想进步的师长。后来,当他离开特里尔去波恩上大学后,还惦念着老校长威登巴赫,在给父亲的信中表示要写一首诗献给他。亨利希向威登巴赫转告了儿子的问候,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感到十分高兴。
在学校里,马克思学习十分刻苦。他的语文学习多次受到老师的表扬。六年级的时候,他因为古代语成绩好,受到老师的表扬。八年级时,他的作文被老师挑出来作为范文,并获得了一张奖状。他广泛阅读著名作家的作品。歌德的诗剧和席勒的剧本,他都反复吟诵,有的篇章甚至能流利地背诵。德国作家克洛普什托克的惊险小说,他读得津津有味。他自己也学着写诗,特别是喜欢写讽刺诗。
马克思还十分重视外语学习。拉丁语和希腊语是两种古老的语言,它们的词形变化十分复杂,相当难学。拉丁语教材大都选自内容深奥的古典作品,如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的《论演说家》、诗人贺拉斯的《颂诗》等。希腊语教材中选有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斐多篇》、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和著名的《荷马史诗》。马克思能把这些古典作品的片断流畅地译成德文。到中学最后一年,他的法语口语已相当熟练,并能阅读和翻译难度较大的法文原著。对自然科学的各个学科他也并不偏废,多年后他在写作之余,常以演算数学题来解除疲劳。
马克思勤奋好学,但又不是个书呆子,而是一个生龙活虎、朝气蓬勃的少年。在马尔库斯山的丛林中,他常常与同学们比赛爬山,做军事游戏,练习击剑。他也喜欢在碧波荡漾的摩泽尔河中游泳,躺在河边草地上晒日光浴。这个长着一头黑色卷发的小伙子,皮肤黝黑,宽肩厚胸,强壮有力。父亲常常笑着说,他的儿子像一只“黑毛小狮子”。
1835年夏天,在毕业典礼结束之后,马克思告别师友,离开了弗里德里希·威廉市立中学。中学毕业,这对一个青年人来说,是生活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以后的路怎样走?正像学生们出了校门向各个不同的方向走去一样,他们的想法和打算也各不相同。有人打算皈依教会,拿手中的毕业证书作为跨进宗教殿堂的通行证;有人打算依仗亲友的权势,涉足官场,期望在宦途上飞黄腾达,青云直上;也有人想继承家业,跻身巨商富贾之列;还有人想投笔从戎,在战场上建立赫赫军功,晋爵加衔,光宗耀祖……总之,每个人都按照自己对生活、前途和幸福的理解,来选择职业,设计未来的生活蓝图。
此时此刻,马克思在想些什么呢?他打算怎样安排自己的人生道路呢?毕业之前一个月,他写了一篇题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作文,对这个问题做了明确的回答。
马克思认为,人固然可以选择自己的职业,但生活的经验往往说明,这样的选择并非总能如愿以偿——“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到自己理想的那种职业;我们在社会中的关系,早在我们能够对它发生一定影响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被确定了。”当时马克思还并不真正理解这个“社会关系”究竟是什么,但他已经感觉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不以他们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客观关系。这种“社会关系”的本质和奥秘,正是他以后着力研究的一大课题。
马克思还认为,“我们在选择职业时所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善”,真正的伟人、幸福的人,是那些为人类共同的利益工作而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的人,是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那些为人类牺牲了自己的人。
在这篇作文的结尾,马克思写下了这样一段铿锵有力、气势磅礴的名言: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服务的职业,我们就不会被任何沉重的负担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做出的牺牲;那时我们得到的将不是一点点可怜的自私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亿万人,我们的事业虽然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当我们离开人世以后,高尚的人们将在我们的骨灰上洒下热泪。”
秋天,马克思去波恩读大学。踏进波恩大学的校门,马克思就像一匹在茫茫沙漠里长途跋涉的骏马突然找到了一泓清泉,感到万分喜悦。他看到学校里公布的供学生选修课程的课程表后,跃跃欲试什么都想学。他甚至打算选修九门课程。他的身心几乎全部沉浸到书海之中,甚至忘了给双亲写信,离家三个月只给家里写了两封短信。老人在给他的信中不时抱怨他不理解父母对初出远门的游子的思念之情。
当时,德国的民主运动在统治阶级的镇压下正转入低潮,进步团体被取缔,进步人士不是被关在狱中,就是流亡国外。波恩大学也是这样,进步学潮惨遭镇压,经常有学生被安上“煽动者”的罪名而被开除,甚至遭到逮捕和监禁。原先仅有的一点“大学自由”早已烟消云散,凡是带有政治色彩的进步社团都被取缔。警察在书摊上搜查“禁书”,暗探在咖啡馆里偷听学生的谈话。晚上戒严钟声响过后,所有灯火都得熄灭,波恩城陷入一片黑暗之中。
相当多的青年找不到出路,陷入苦闷彷徨之中。在大学里,酗酒、赌博、斗殴之风盛行。马克思却并没有随波逐流,他在刻苦攻读的余暇,结识了一批有志青年,加入了花环文学社。这些不满现状、要求改革的青年,常常步行去芳草如茵、溪水淙淙的郊外,围坐在大槲树下,或者吟诵诗篇,或者讨论一些历史和哲学问题。马克思还常与朋友们骑马击剑,在一个名叫“白马”的小酒馆中举杯畅饮。
马克思还参加了波恩大学特里尔同乡会的活动。一年春天,特里尔同乡会与波路西亚同乡会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波路西亚同乡会由普鲁士封建贵族子弟组成。这些纨绔子弟挥金如土,不学无术,在校内外飞扬跋扈,为非作歹,任意欺侮平民子弟。马克思一向嫉恶如仇,不畏强暴,他虽然不赞同决斗这种封建旧俗,但是当波路西亚同乡会的一个成员对他发出侮辱性的挑衅时,马克思勇敢地同他进行了决斗,还险些受了伤。他的行为引起了学校当局的注意,大学惩戒法庭以“在夜间醉酒喧闹”为名判处他关禁闭一天。禁闭结束时,特里尔同乡会的成员们像欢迎凯旋的英雄一样,前呼后拥地把马克思接了回来。
第一年的大学生活很快过去了。这里令人窒息的政治空气,一些教师内容陈腐的讲课,不少同学放纵浪荡的生活,使马克思越来越感到失望。他希望换一个学习环境。正像他在自己的诗中写的那样:“我一向不能悠闲地无所事事,我要永不停歇,奋勇向前。”
1836年,马克思终于在霏霏秋雨中来到了柏林,开始了他追求真理,用人类全部知识武装自己的新的生涯。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