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德育、成就大材-宝明德育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专题 >  励志人物 > 内容页

【人物】励志人物之徐特立

2022-05-25 17:30:50励志人物访问手机版255

 75年前的1937年,正是那个举国烽烟弥漫的民族关键之年。年初时分,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刚刚进驻延安。一天,在中共中央的会议上,毛泽东提出要为一位成功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人搞一场祝寿活动,以此鼓舞红军指战员的士气。众所周知,这是一个违背惯例的提议。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一直不主张甚至拒绝在党内为个人搞祝寿活动。但这一次,毛泽东认为有必要为这位老人打破惯例,因为他不是别人,正是赫赫有名的中共“五老”之一、杰出的革命教育家--徐特立。

“你是一个老怪物”

  1937年2月1日是徐特立的60大寿,寿辰前3天,朱德便给身在陕北保安的徐特立发出了一封平实又风趣的电报:

  徐老头,你是一个革命职业家,你是一个老共产党员,又是一个教育家,你一生能勤工俭学,能耐苦耐劳,反抗社会不平制度,并要征服自然,你是一个百折不屈的老革命家。你是封建社会里生长的人,从小就背叛封建社会的习惯,就染着了资本主义革命气习,嗜好着民主自由平等的味道,参加了中国一贯的民族革命。

  你为得要看穿资本主义的西洋镜,曾跑到了最标本式的欧洲巴黎等地去勤工俭学,仍是不合你的脾胃。毕竟你是一个老怪物,一直跑到了共产主义的营垒来,做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的老战士,你才算是死心塌地的做了下去。

  我俩在同一战线中奋斗,在南昌暴动至东征中央苏区,至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以至今天,都在一路。我所见到你的革命精神与行动,真是可钦佩的。尤其是你的耐劳忍苦的模范,更兴奋了红色指战员及一般的同志。就是那些悲观失望,想掉队落伍的人们,想起我们徐老头的样子,也就起来跑了。

  你是革命模范的人,你是革命前进的人。不管革命历史车轮转得好快,你总是推着他前进的。

  此祝

  徐老头万岁!

  朱德

  一九三七年一月二十九日

  电报发出的第二天,毛泽东又给徐特立写了一封信,信中说:

  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当革命失败的时候,许多共产党员离开了共产党,有些甚至跑到敌人那边去了,你却在一九二七年秋天加入共产党,而且取的态度是十分积极的。从那时至今长期的艰苦斗争中,你比许多青年壮年党员还要积极,还要不怕困难,还要虚心学习新的东西。什么“老”,什么“身体精神不行”,什么“困难障碍”,在你面前都降服了。

  信中,毛泽东还在评价徐特立为“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并衷心祝愿他健康长寿,成为一切革命党人与全体人民的模范。

  能够同时得到党内两位核心人物的如此推崇,并且由毛泽东破例提议为其祝寿,老先生徐特立在党内的地位可见一斑。而他之所以受到如此重视,绝不仅仅因为在刚刚结束不久的长征过程中,他是年龄最大的老战士。事实上,正如朱德在贺信中的风趣总结:他是背叛了封建习惯,沾染着民主自由,看穿了资本主义西洋镜,跑到了共产党义营垒的“一个老怪物”。用了一辈子的时间,他东奔西走,勤勉不怠,在中国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变迁中推波助澜,留下了自己深深的印记。

十年破产读书 一朝会试成名

  1877年2月1日,徐特立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五美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4岁左右,他的母亲不幸去世,紧接着祖父也撒手人寰。贫寒的家庭连遭两次丧事,濒临破产。9岁那年,吃够了没文化的苦头的父亲勒紧裤腰带把徐特立送入蒙馆读私塾,坚持到他12岁,便再也无以为继,含泪把他过继给半瘫痪的伯祖母为孙。伯祖母供他读书又为他娶了一门童养媳,可到15岁时,这位老祖母也离他而去,徐特立无法继续求学,不得不挑起了支撑门户的重担。

  徐特立曾回忆:“因我祖父业中医,且知卜卦算命和堪舆,于是我尽读祖父遗书,拟以医为职业”,于是几乎“成了医生和阴阳家,同时又是佛家”。但最后,一方面因为没有人指点,学不会把脉之类的技术,另一方面又不愿做对社会不负责任的事情,徐特立没能成为郎中、算命先生或风水先生。

  伯祖母过世后,徐特立迷茫奔命3年,终在18岁时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他要“教书兼习科举业”,走科举求仕的道路。但仅上过6年私塾的徐特立心里清楚,自己的学业底子实在太薄,若想从教入仕,非恶补不可,于是1897年,20岁的他冒险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十年破产读书计划”。
 

徐特立用祖母留下的几亩薄田,每年卖一点,专门用来买书,争取花十年时间把书读通。可事实上,这个计划最终只维持了8年。1905年,已满28岁的徐特立已是家徒四壁,所剩薄田每年仅能收得4石稻谷,一年到头教书,俸金也只有14串钱。当时,买一部《十三经注疏》就要15串钱,20串钱则可买到25石稻谷。而这一年,徐特立决定参加政府举行的岳阳会试。

  真正是一介寒儒的徐特立连赶考的盘缠都要向左邻右舍来借,捉襟见肘,贫苦不堪。可初试过后他的成绩却令人眼前一亮--3000名考生中,他排名第19位。然而,高中的欣喜远不足以抵御眼前的困顿,继续复试他需要一块光洋。区区一元钱,徐特立却无论如何也拿不出。后来他回忆:“住在我对面的一位不相识的预考朋友,送了我一块钱,我才复试了。”但结果却不理想,他名落孙山,不禁感慨:

  丈夫落魄纵无聊,壮志依然抑九霄;

  非同泽柳新梯弱,偶受春风即折腰。

  不过事实上,这次考试徐特立收获的不仅仅是失意,更让他看到了官场的腐败,打破了心中曾幻想求仕救民的迷障。而除此之外,考试过后还有一件事尤其令他欣慰:初试第19名让他的年薪从14串一下子猛增到60串。徐特立通过这次考试阴差阳错地达到了自己读书的最初目的,他的“十年破产读书计划”至此胜利了。

教育界的“长沙王”与扶拐杖的“老学生”

  1905年,年薪60串的徐特立已经可以养家糊口,小有余裕。此前虽然一直在乡下教书,但他常去长沙城购置新书报,因此十分了解时事。徐特立对帝国主义列强肆意欺凌中国、清政府却腐败无能的事实痛恨不已,他开始不安心于当一个农村塾师,觉得自己应该为救国救民事业尽一份力。

  怀着这样的愿望,徐特立离开五美乡,考入了长沙城里的宁乡速成师范。4个月学习期满,他不仅学到了自然科学、教育学以及介绍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西洋史和介绍日本明治维新的东洋史,还读到了《民报》、《新湖南》、《猛回头》等革命书刊。学业结束,校长周震鳞在结业典礼上的一番话更是令他为之震动:“我们办这个学校,不是培养你们当一个好教员,得到社会上的名誉地位,更重要的是希望你们创造事业,创造有利于国家民族的事业。”

  徐特立将这句话听进了心里,此后,他在姜济寰、何雨农等好友的合作和支持下,首先创办了梨江高等小学堂,随即又与熊瑾玎、唐怡臣等在五美乡办了一所初等小学,用以开发民智、教育救国。1906年,29岁的徐特立应邀到周南女子师范学堂教授新学。在这所学校里,他第一个废除了男教师与女学生之间垂帘授课的封建陋习。同时,在校长朱剑凡的资助下,徐特立还前往上海、日本去学习、考察、研究小学教育,他的教育思想开始萌发了。

  据徐特立自己回忆,1927年以前“我私人创办过两个高级小学(梨江高等小学堂和五美乡丁家冲完全小学)和一个初级小学(五美乡小学)。其中一个高级小学(指五美高级小学)办了十三年;创办一个200人的初级女子师范学校,只办了三年,遭大革命失败,停办了;创办一个男子师范,有400学生。因没有能力支持下去,交给长沙县办”;此外,徐特立还在许多学校担任教职,这其中就包括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李维汉、罗学赞、肖三、田汉等后世一众名人就读的湖南第一师范。

  后来,徐特立在他的《六十自传》中也曾颇为自豪地写道:“……长沙县(现在的长沙市)的教育,民国八年以前,差不多都是我一手办的……长沙一共有800个小学校,所有教员是短期间由我一手培训出来的,在长沙教育界我应该是‘长沙王’。”

  然而,尽管徐特立孜孜不倦地办学、教学,可政局实在混乱不堪,他的心情相当苦闷。“我到(近)四十岁时,正是袁氏称帝,国家前途黯淡,我也接近衰老。”“那时候,国家混乱,令人悲观失望,我的精神忽然死亡了。”不过,此时已处于五四运动前夜,身在湖南第一师范执教的徐特立也第一时间感受着社会上各种思潮的激荡,而当五四运动真正来临,他的直接反应是以43岁之高龄,毅然随一批青年赴法勤工俭学去了。

  从1919年9月至1924年7月,徐特立用5年时间勤工俭学,了解法国、德国、比利时等国的教育状况,收获了对西方教育以及思想风潮的直接认识。

  而事实上,对于徐特立这样一位有着23年教龄,且在湖南政界、教育界闻名遐迩的教师来说,40余岁仍愿以勤工俭学的方式出国做学生,着实令人不可理解。对此,徐特立说:“我不怕人家笑话我是‘扶拐棍’的老学生。”“我今年43岁(虚岁),不觉就到44、45,一混60岁来了。到了60岁,还同43岁一样无学问,这17年岂不冤枉过了日子?这17年做的事情,岂不全无进步了?到了60岁时来临,那就更迟了,何不就从近日学起呢?”

  可年龄大了记忆力毕竟大不如前,来到法国的徐特立学起法语来可谓困难重重,但他丝毫不畏缩,说:“我43岁学法文,一天学一个字,一年学365个字,7年可学2500多字,到了50岁时,岂不就是一个通法文的人吗?假若一天学两个字,到了46岁半,就可以通一国文字。我尽管笨,断没有一天学一字学两字也学不会的。”抱着这样的坚持,一年多后,徐特立便能够读懂法文的科学书籍,顺利考上了巴黎大学。

“教育救国”梦碎 白色恐怖中入党

  1927年,留学归来已3年的徐特立始终坚持着自己早先立下的“教育救国”职志,孜孜不倦地从事教学、办学工作,可危局之下,一场腥风血雨却已不期而至,为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转变。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震惊中外的血腥大屠杀,掀起了各地反动势力疯狂镇压工农民主运动的风暴。4月27日,为了抗议15天前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徐特立发动他主持的三所师范学校近千名学生,参加长沙十万人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近一个月后,国民党反动军官许克祥又在长沙悍然发动马日事变,造成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及工农群众百余人被杀。
 

看着自己亲手培养的部分学生去屠杀自己亲手培养的另外一部分学生,现实的残酷让徐特立幡然领悟,教育救国的道路在当时的中国已然行不通。而受到此前事件的影响,他本人也已经登上国民党的通缉令,只得四下躲避,潜回家乡。此间,徐特立偶遇了曾经的学生李维汉,就此在浓重的白色恐怖笼罩之下,他选择了加入中国共产党。

  徐特立先后信仰过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主义,追随孙中山参加过国民党左派,自发地产生过无政府主义情绪,一度还试图参加江亢虎的社会党,终究不认为这些政治派别是自己应有的政治出路,也因此一直难免彷徨、困惑。然而此后,正如毛泽东在徐特立60大寿贺信中所说:你比许多青年壮年党员还要积极,还要不怕困难,还要虚心学习新的东西。什么“老”,什么“身体精神不行”,什么“困难障碍”,在你面前都降服了。

  这一年,徐特立恰好50岁,正可算是“五十而知天命”。

为革命,为教育,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徐特立参加共产党以后,青春焕发,开始了职业革命家的生涯。

  南昌起义时,他在林伯渠的配合下成功策反暂代江西省长职务的故交姜济寰,最终促成起义时姜济寰以代理省长名义下令守军放下武器,从而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武装打响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基础。

  1931年,徐特立被任命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教育人民委员部副部长。当时,正部长瞿秋白在上海工作,未能到任,教育部的工作实际上都是徐特立负全面责任。埃德加·斯诺后来到陕北采访得知,“他所担负的这些任务十分艰巨,要是西方的教育家,谁都会感到气馁的,但是徐老老当益壮,是不会感到气馁的。”“群众教育在稳定的苏区有了很大的进展。在有些县里,红军在三四年中扫除文盲所取得的成绩,比中国农村任何其他地方几个世纪中所取得的成绩还要大,这甚至包括晏阳初在洛克菲勒资助下,在定县进行的‘豪华’群众教育试验。”

  1934年,57岁的徐特立踏上二万五千里长征,成为红军队伍中年龄最大的老兵。一路艰险,可他还是不忘抓住一切机会教指战员们学习文化。据徐特立的孙女徐禹强介绍,长征路上战士们之间流传着一首顺口溜:人民教育家徐老,长征路上事文化,天当教室地当纸,树枝石头当笔用,每天学习二三字,一年学会八九百,学好文化好当家。

  后来,红军到达陕北,徐特立创办鲁迅师范,用新文字扫盲,为抗日根据地也为全党培养了第一批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人才。1940年,徐特立又出任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试行教育、科研、生产“三位一体”的思想,为抗战建国培养革命队伍奇缺的科技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创办延安自然科学院之初,有人提议没有条件办学,困难太大,自然科学院可以从缓建立。徐特立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认为应该尽早创办延安自然科学院,有计划有领导地发展自然科学,培养科技人才,以适应战争和建设的需要。于是他不顾一切困难,接受了创办延安自然科学院的任务。没有凳子就用砖块木头代替;没有课桌就弯着双膝解决;没有纸笔就用鸡毛管或树枝在地上写;没有房屋就发动大家动手挖窑洞……最终,在徐特立的苦心经营下,我党第一所自然科学大学终于诞生了。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这所大学最终成为了今天的北京理工大学。

  新中国成立之时,徐特立已是一位古稀老人,可他热情不减当年,仍朝气蓬勃地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中。他曾担任过中宣部副部长,兼任教育研究室并党史资料室主任,还担任过中国历史学会并中国地理学会荣誉主席,同时为中共第七、八届中央委员和全国人大第一、二届常务委员,政务、学术活动始终十分繁忙。

  彼时,徐老以各种方式关心、指导着教育工作:或报告讲演,或撰文著述,或视察调研,或接待来访,或书信交流……不遗余力地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奉献着光和热。这位坚强的老战士,用自己尽善尽美的一生诠释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品格,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968年11月28日。

  91岁高龄离世,徐特立用近一个世纪的人生之旅谱写出了也许是一个教育家可以期许的最为辉煌之成就,而一世为师、一世为人,人们对他的赞誉早已穿越时光,留在了世代后人心间--

  在毛泽东眼中,他:“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

  在刘少奇眼中,他:“中国共产党的光荣。”

  在周恩来眼中,他:“人民之光,我党之荣。”

  在朱德眼中,他:“当今一圣人。”

  在任弼时眼中,他:“延安青松。”

  在彭德怀眼中,他:“徐老是人民的教育家。”

  在谢觉哉眼中,他:“孔子不足高,墨瞿差可比。”

  在张澜、沈钧儒、郭沫若、楚图南等68人眼中,他:“长松特立,民众之望。”

  在董必武评价眼中,他:“晚节全持好,堪为我辈师。”

  他,就是中共“五老”之一,“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徐特立。(中国青年网记者 贾元熙 编写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