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德育、成就大材-宝明德育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专题 >  励志人物 > 内容页

【人物】励志人物之聂荣臻

2022-05-25 17:17:22励志人物访问手机版110

1992年5月14日22时43分。

  共和国最后一位开国元帅聂荣臻走过了戎马倥偬、日理万机的93年风雨历程,与世长辞。

  金戈铁马,峥嵘岁月,他从硝烟弥漫的战场走来,他从枪林弹雨中穿过……爱国运动中,他积极踊跃,不畏强权;狼烟四起的战场,他挥兵酣战,勇往直前;白色恐怖中,他机智敏锐,忍辱负重。革命斗争、武装起义、万里长征路,都印刻着他坚定的脚步和伟大的革命精神。
 

 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他寄情于中国国防科技事业。为了“两弹一星”,他运筹帷幄,呕心沥血。

  93载,他为新中国的诞生,贡献了前半生,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了后半生。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立志时

  吴滩,一个风景秀丽的川东小镇。以丹霞地貌为特色,以水景为亮点,绵亘百里,风月无边。

  1899年12月29日,聂荣臻元帅就出生在这里。

  聂家本是个大家族,但是聂荣臻出生时已经穷困没落了。聂荣臻在父母和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热爱劳动,学习刻苦。

  “小小年纪,父亲就常常抢着帮祖父到水塘里挑水。祖母心疼他,可又劝不住父亲,只好用小刀在水桶上划了一条横线,规定父亲挑的水不能超过这条横线。”聂荣臻之女聂力在其回忆录中说道。

  聂荣臻于1913年转到吴滩插旗寺小学念书。不久,又转到离家15公里的永川县陈食高等小学读书。

  聂荣臻十分珍惜在这里学习的时光,每日用功苦读。

  为了警醒自己,他在课桌上刻下了“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的铭言。在聂荣臻的故居,至今还保留着他当年用过的一个笔筒,上面刻着两个字:破睡,提醒着自己上课不要打瞌睡。
 

每天晚间,夜深人静时,别人都已早早地进入梦乡,聂荣臻仍坐在小油灯下埋头苦读。

  1917年夏,聂荣臻考入江津中学。

  随着年龄和学识的增长,聂荣臻逐渐萌发了科学救国的思想,他每日学习非常用功。手不释卷,分秒必争。

  一天,教室里已空无一人,他像往常一样面对着墙壁高声朗读,国文教师杜文运看到后就说:“荣臻,你也该休息一会儿啦!你每天都如此吗?”

  “是的,老师。”

  “为什么呢?”

  “老师,学生以为学问就如一堵厚厚的墙壁,不下功夫就不能凿穿它。”

  “如此有志气!”

  杜老师把刚刚批阅完的一篇作文《评内忧外患》还给他,说;“荣臻,你这篇文章写得好!道出了我们中国国弱民穷的根源,切中时弊,有说服力。文章思想新,有见地,文笔酣畅,辞意通达,我给你打了个满分。我要把它贴在中堂,让同学们看一看!荣臻啊,你从哪儿学到这么多新名词、新道理呀?”

  聂荣臻指了指放在木凳上的几本书。杜老师翻了翻,见是《天演论》、《物种起源》,还有《新青年》月刊等,和蔼地笑了。
 

少年远行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建功立业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了。这股强大的历史潮流,影响了中国一代激进的青年,也改变了聂荣臻的一生。

  因积极参加了这次爱国运动,聂荣臻被军阀列入“黑名单”,已经不能再继续读书。何去何从,成了聂荣臻面临的严重问题。

  这时,聂荣臻想到的是去法国勤工俭学。

  “五四运动中焚烧日货是父亲远行的直接导火索。可在他的心中,早就萌发了工业救国的理想,他想要去国外学点本事,回来好兴办工业,让百姓的生活可以过得好一点,但是他这个想法遭到了祖父母的强烈反对。父亲是独生子,祖父母担心他漂洋过海会发生什么意外。”聂力说。

  在聂荣臻的二舅唐富华的劝说和资助下,聂荣臻的父母最终答应了儿子的要求。

  聂荣臻离家的这一天,他的母亲把一坛醇酒埋在地下,准备用这坛酒将来为儿子学成返乡接风。母亲拉着聂荣臻的衣角,小心翼翼地问:“荣臻,什么时候回来?”

  聂荣臻说“多则5年,少则3年,我就会回来的。”

  可是,这一坛子酒,老人家却一直未能取出来。聂荣臻这一别故乡,从此再也没有踏进石院子里翠竹掩映的家门。

  1919年11月下旬,川江边的一个清晨,一艘小火轮“呜”的一声长鸣,离开了重庆码头,劈开混浊的江水,朝着下游驶去。甲板上站着年方二十的聂荣臻。
 

他久久地手扶栏杆,望着绿树与楼群相互掩映的山城。家乡慢慢地向后移动,熟悉的景物逐渐消失。他伫立凝思,心情激荡,多少思绪和往事,就像流水涌向心头,聂荣臻的眼睛湿润了,他暗暗下定决心“学不成,死不归!”

  1919年12月9日,聂荣臻和同伴们乘法国邮轮“司芬克司号”,从上海杨树浦码头启程,前往法国。

  关于这次旅程,聂荣臻曾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我们买的是四等舱船票,四等舱其实就是无等统舱,在半明半暗堆着各种货物的货舱里,设置了一些重叠的多层铺。舱内空气污浊,很不是味。赴法勤工俭学的几批学生,大都是乘坐的这种无等统舱,从出国一开始,就很有点勤俭的劲头。我们上船后,除了困得实在没有办法,在船舱里睡睡觉外,大部分时间都消磨在甲板上。邮轮从上海启程不久,有些学生就开始晕船了,吐得很凶,吃不下东西,后来在海上又遇到风浪,船颠簸得厉害,晕船的人也就更多了。” 

  万里远行,聂荣臻经受了精神和体力上的磨练。

  1920年1月14日,他们终于抵达了马赛港。

争国权以救危亡 由实业救国到社会革命

  抵达巴黎后的聂荣臻被分到蒙塔尔纪中学学习法文。不久,因蒙塔尔纪中国学生太多,聂荣臻被转到法国北方的德洛,继续补习法文。

  生活在法国学生群里,逼着他必须尽快掌握法语。他买了个小镜子,随身携带,经常面对小镜,读法文、讲法语、观察自己的发音口形。每日苦练之下,他的法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当年秋天,聂荣臻进入胡乃尔中学学习。
 

这年年底,积蓄将尽,他便去工厂做工,挣了钱供自己读书。“在法国两年多的时间里,父亲一边学习,一边做工,蒙塔尔纪橡胶厂、施耐得尔钢铁厂、雷诺汽车厂、巴黎西门子公司多米松分厂等工厂,都留下了父亲的足迹。他当过汽车轮胎检验工、钳工、车工、炼焦工等,这对他的意志是很好的磨练。”聂力说。

  无论读书还是做工,聂荣臻都是在附近租间房子,几个人挤在一起,自己做饭,条件十分艰苦。

  出国以来,他遇到的问题很多,思想经常处在矛盾中。他感到,出国勤工俭学时所抱的那种“实业救国”的愿望,是非常不现实的。

  当时,中国的经济命脉和工业系统几乎都被帝国主义和它们的走狗所控制。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十分软弱。科学技术学得再好,即使是成为工程师,回国以后又有什么用呢?要发展民族工业,不推翻军阀统治的政权,终究只能是一种幻想。

  聂荣臻终于认识到,要想拯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使四万万同胞都能有衣有食,只有建立劳工专政,实行社会主义。

  1922年6月3日,在他写给父母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

  “不得手谕久矣,海外游子,悬念何如?又闻川战复起,兵自增,而匪复猖!水深火热之家乡,父老之苦困也何堪?狼毒野心之列强!无故侵占我国土!二十一条之否认被拒绝,而租地期满,又故意不肯交还!尸位饱囊之政府,只知自争地盘,拥数十万之雄兵,无非残杀同胞。热血男儿何堪睹此?男也,虽不敢云以天下为己任,而拯父老出诸水火,争国权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儿之有责!况男远出留学,所学何为!决非一衣一食之自为计,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有食也。亦非自安自乐以自足,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能享安乐也。此男之素抱之志,亦即男视为终身之事业也!”
 

这封信正是聂荣臻世界观转变的起点,从此,他由实业救国走向社会革命。

  1922年6月,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同年10月,改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归属国内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为其“旅欧之部”)在巴黎成立。该年8月,通过刘伯坚和熊味耕的介绍,聂荣臻加入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开始走上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道路。

  由于表现优异,1923年春,他由赵世炎和刘伯坚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戎马倥偬 坚定理想矢志不渝

  1925年9月聂荣臻回到了祖国,任黄埔军校秘书兼政治教官。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聂荣臻被派往上海,协助周恩来将工人纠察队转入秘密活动。同年5月,任中共中央军事部参谋长,并参加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然而,两次起义都以失败告终。

  遭遇失败的聂荣臻来到了香港,秘密地开展我党在香港的地下工作。在这里,聂荣臻度过了一段艰苦卓绝的岁月。

  广州起义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在各地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他们狂叫“宁可枉杀三千,不要放走一个”,大肆虐杀共产党人。一些爱国人士,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也受波及,被捕后,敌人对他们严刑拷打、枪杀或活埋。敌人只要从哪家翻出了一条红布、一块红绸子或者捉到一个说北方话的人,就不问青红皂白一概格杀勿论,甚至连穿红衣服的新娘子,也被推到火里活活烧死。

  那是中国共产党人历经的最为艰苦、最为黑暗的时期,在那段革命低潮的日子里,不少人悄然脱离了党的队伍,回归故里生活。
 

然而聂荣臻没有放弃,他依旧冒着生命危险在为革命奔忙着。

  也就是在这时,他认识了在香港担任机要交通员的女共产党员张瑞华。

  1928年4月,党组织批准了他们的婚姻。组织上规定,搞地下工作的同志,男的每月补助15元,女的每月补助7元,每人另有3元交通费。这点收入在香港并不算多,还要不停地外出,生活非常困难。

  “母亲告诉我,整个夏天,父亲只有一件绉纱短袖白衬衣。”聂力说。

  聂荣臻当时的家在皇后道的坡上,需爬几十级的台阶。每天都爬得满身大汗,回到家他便把唯一的一件衬衫洗干净,第二天白天好继续穿。

  有一次,张瑞华提出让丈夫陪她到附近的商店逛逛,聂荣臻以为妻子想买衣服,就陪她去了。到了柜台,张瑞华却让售货员拿过一件男式短袖衫,逼着他试穿。聂荣臻明白了妻子的意思,又拧不过,可生活实在拮据,聂荣臻不想把钱浪费在自己身上。眼珠转了转,他便凑到妻子耳边说:“有情况。”他拉着妻子匆匆离开店铺。

  “等母亲明白这不过是父亲玩的花招时,只能苦笑。”聂力回忆说。

  在那令人压抑和窒息的环境,聂荣臻和妻子清贫相依,每日在“地狱”中奔走。聂荣臻总是早上5点多便出去工作,半夜零点过后才回来。

  他在香港曾经数次历险,但是他从未动摇过,即使是每日在死亡的边缘跋涉,每日都在和“魔鬼”打着交道,但是他依旧坚持着革命理想。

  1930年,聂力出生。“在我出生后的第三天,父亲才来到医院。”聂力说,“他实在是太忙了。”
 

1931年12月中旬的一个冷风萧瑟的清晨,聂荣臻为了革命工作,不得不离开妻子和年仅1岁多的女儿。14年后,这个家庭才得以团聚。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大举攻入中国内地,由于装备精良,进展神速。日本扬言“三月解决中国事变”。

  在此国家危难之际,聂荣臻与林彪共同指挥平型关战斗。歼灭日军坂垣师团一部1000余人,缴获步枪1000余支,机枪20余挺,击毁汽车100多辆,马车200余辆,取得全国抗战以来第一个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940年春,聂荣臻率部到晋东南参加反击国民党顽固派朱怀冰部的作战,并在同年8月的百团大战中,组织指挥部队在正太、津浦、平汉、北宁线等铁路线进行破击战,使日军的交通枢纽陷于瘫痪。

  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进行了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的战争。1948年12月,平津战役开始,中共中央决定以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组成平津战役总前委,统一领导与指挥东北野战军与华北军区部队并肩作战。聂荣臻以其大智大勇多次与傅作义的代表谈判,为和平解放北平立下了千秋之功。1月31日,人民军队进驻北平,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平津战役顺利结束。至此,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为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领衔主导中国科技 卧薪尝胆攻克尖端

  1956年,在共和国百业待兴之时,聂荣臻元帅任国务院副总理。一年后,又兼任国防部国防科委主任和国家科委主任。他带着“科技强国”的夙愿,分管新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国防工业、国防科研工作。在他的带领下,中国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我们的科学技术人员在今天回顾往事,都十分怀念那个时代,称之为中国科学技术的‘黄金时代’,也十分尊敬和爱戴我们的领导人--聂老总。”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这样说。 

  然而,这个“黄金时代”却来之不易。聂荣臻主导的“两弹”研制工作开始后不久,中苏关系便恶化了。

  1960年7月,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了专家,停止援助,并带走了重要的图纸资料,留下的是“看你们收拾这一堆废铜烂铁吧!没有我们,你们20年也干不出来”的嘲讽。

  然而,聂荣臻没有放弃。在给中央的报告中他多次表示要“集中全国力量,立足国内,突破‘两弹’技术”。

  基础薄弱,人员短缺,外有封锁,内有饥荒,在那些知识分子遭受鄙薄的日子里,聂荣臻夜以继日地工作,忙得昏天黑地。 

  1961年,经过3年自然灾害的中国,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正酝酿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两弹”是“上马”还是“下马”的争论也随之而起。

  聂荣臻坚决反对“两弹”下马。“搞不出两弹来,我死不瞑目!”聂荣臻身边的工作人员不止一次听到他这样斩钉截铁的话语。

  1962年3月,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导弹运往发射场,可惜导弹起飞后只飞行了18秒就坠毁了。

  聂荣臻没有因此而气馁。

  “科学试验允许失败,自行设计迈出的第一步就像小孩学走路所迈出的第一步跌了跤一样,要从所付的学费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聂荣臻热切地鼓励宽慰着因为失败而懊恼的科研人员。他恳切的话语和对中国科技发展的信心大大提振了科研人员克服困难、攻克难关的勇气。

  他们很快就找到了故障原因,于1964年6月重新开始飞行试验,结果连续发射3发导弹均获圆满成功。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瞬间席卷中国大地。这年8月,聂荣臻在军委常委会议上,明确提出两弹试验基地和一些科研单位要推迟开展文化大革命,得到会议同意。“两弹一星”的研制得以继续进行。

  “两弹一星”研究工作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为了抽调急需的人才,聂荣臻亲自找有关单位反复协商求援。无数次碰壁,无数次被拒绝,但是聂荣臻依旧执着地努力着。

  “父亲已经不年轻了,但从他当时的思想轨迹来看,他是壮怀激烈的,满腔热血,就好像当年在战场上。”聂力说。

  被聂荣臻执着精神感动的陈赓大将主动从哈军工调来了一批专家、教授,通信兵部、三机部等部门也给予了支援。

  就这样,曾经纵横战场的聂荣臻元帅在戈壁滩深处,指挥着一支科技大军,在荒无人烟的土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科技奇迹。 

喜松柏之气概 念四化之早成

  多年的不辞劳苦令聂荣臻病倒了。其实,自上世纪50年代起聂荣臻就得了心脏病,曾几度濒临生命的边缘,但在医护人员的精心医疗护理下,聂荣臻顽强地一次次从死神手里挣脱了出来,重新站到了工作岗位上。

  然而,1992年5月14日22时43分,聂荣臻终究没有熬过病魔,永远地离开了!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