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
得到永生!
在重庆西郊的中美技术合作所的墙壁上,有这样一首用铅笔写就的诗。这首诗出自于一位身陷囹圄的将军之手。在他50岁的生命里,十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失去自由的状态下度过的。这些慷慨悲壮的诗句浓缩着将军对于牢狱生涯的深切体验,今天读来,还能体会到他在生死未卜的时刻,仍然不肯屈从的昂扬斗志。
这位将军就是时任新四军军长的叶挺。叶挺将军在牢中高歌着“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实际上,在他选择成为自由斗士的那一刻起,他的生命就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革命和解放事业。
军校骄子
1896年9月10日,叶挺出生在广东省惠阳县的周田村,家里共有10个孩子,生活十分清苦。在这个毗邻港澳的沿海山村,很小时叶挺就目睹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对中国人民的压迫欺凌。在私塾读书时,他开始接受民族主义思想。他特别钟爱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正气歌》。辛亥革命后,叶挺带头剪掉了辫子,以此支持革命。
16岁时,叶挺考入当时为培养军事人才设立的广东陆军小学。后又进入湖北陆军第二学校学习。1916年,因成绩优异,他被保送到当时中国最高的军事学府--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工兵科学习。这期间,叶挺在学好各门功课的同时,阅读了大量进步报刊杂志,其中他最喜爱的是反映新文化运动方向的《新青年》。他也因此有机会接触到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的进步思想。他还曾给《新青年》编辑部写过一封长信,信中力陈“欲振污世,起衰溺”的关键在于“自身先有觉悟之机”的想法。
叶挺以优异的成绩从军校毕业,加入援闽粤军。他在任孙中山大本营警卫团营长时,率部为保卫总统府、反击陈炯明叛军而英勇作战,受到孙中山先生的接见奖勉。1924年,在孙中山先生推荐下,叶挺以国民党员第一人的身份留学前苏联,到莫斯科东方大学进修,第二年春天,又转入前苏联红军学校中国班深造。在那里,叶挺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1925年10月,他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2月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铁军威名
1925年11月21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在广东肇庆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第一支正规部队。这支队伍的团长正是自前苏联留学归国的叶挺。按照中国共产党的指示,他对所部进行紧张的军事、政治训练,让部队的政治觉悟和军事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1926年4月底,独立团奉命作为北伐先遣部队,开赴前线。
在武昌城下,独立团受命担任主攻。面对敌人的严防死守,叶挺身先士卒,在他的带领下,经过5天的浴血奋战,独立团以牺牲191人的代价,歼灭3万敌军,攻克武昌,著成了当时的一段战争神话。
在接下来的一次次重大战役中,独立团勇敢善战,锐不可当,屡建奇功,为国民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27年1月,旅居武汉的部分广东人士在汉阳兵工厂铸造了一座人称“铁军牌”的铁盾,敲锣打鼓地献给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代表第四军接受了铁军牌。叶挺被誉为“北伐名将”,他所领导的第四军也被人称为“铁军”。
南昌起义
北伐战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也让蒋介石觉得他的独裁野心具备了实现的可能,于是便加紧了反共的步伐。当时的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同汪精卫勾结,妄图借机吞掉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部队。1927年7月27日,赶在敌人出动之前,叶挺和贺龙先后率部奔赴南昌,和周恩来、朱德、刘伯承、聂荣臻等一起,商议发动起义事宜。
8月1日,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在南昌打响,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历史就此开始!叶挺作为总指挥,与周恩来、贺龙、朱德、刘伯承等一起率领北伐军三万多人,打响了这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武装起义。决战当夜,起义的红色信号将南昌城映得通亮,起义部队向敌人发起了猛烈攻击。顿时,各个预定攻击地点枪炮声大作,杀声震天,敌人闻之胆战心寒。起义军经过四小时的血战,于拂晓前全歼南昌城内守敌。奏响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高亢序曲。
壮志未酬
南昌起义的炮火声还未完全消散,同年12月11日,叶挺作为军事总指挥参与领导了广州起义。然而,由于敌强我弱,广州起义失败,叶挺因此受到了李立三、王明等人的片面指责和处分,叶挺十分委屈和压抑,而国民党对他的大肆搜捕又让他无处栖身,在这种情况下,叶挺被逼无奈开始了流亡国外的生活。
叶挺的流亡生活主要是在德国和法国度过的。刚到德国时的叶挺十分消沉。1930年春,周恩来来到柏林,严肃而诚挚地与叶挺进行了交谈。当时旅居德国的廖承志等人也不断鼓励他。在周恩来和朋友们的帮助下,叶挺逐渐摆脱了失败的情绪,他意识到,革命不是一蹴而就的,个人的荣辱同整个革命事业相比算不了什么。此时,中国国内的革命形势也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毛泽东在井冈山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后,革命的星星之火逐渐向全国扩展。中国革命的前景重新燃起了叶挺的的激情和希望。他决定多学些本领。德国陆军当时被称为世界最强大的军队,所以叶挺特别加以考察,准备日后有机会时再返回祖国大显身手。
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我国东三省,而蒋介石对日本一味退让,却不断调兵“围剿”红军。身在海外的叶挺对蒋介石的倒行逆施十分气愤,他密切注意国内局势。考虑到海外不能及时了解国内最新动态,他索性离开了德国,回到澳门。
正气之歌
抗战爆发后,叶挺毫不犹豫地赶到了延安,拥护国共合作团结抗日。叶挺积极参与将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并出任军长,奋战在抗日最前线。
1941年1月8日,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在安徽泾县茂林地区,遵令北移的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9000余人,突遭国民党军7个师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北移部队血战七昼夜,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除2000余人突出重围外,大部或壮烈牺牲,或被俘失散。叶挺抱定必死的决心,苦撑危局。14日下午,执行中央指示,为保存干部,减少人员牺牲,叶挺前往与国民党军队谈判。却谁知一去即遭扣押,从此叶挺被国民党当局囚禁了长达五年零两个月的时间。
从上饶到桂林到重庆,又从重庆到恩施到桂林,再从桂林到恩施到重庆,叶挺的囚禁地几经转换。他拒绝国民党当局许以高官的利诱,坚决不为蒋介石当“鹰犬”。1942年囚禁重庆时,蒋介石曾“召见”过一次叶挺,逼叶挺“绝对服从我,跟我走”,叶挺则答:“请枪毙我吧!”大义凛然,宁折不弯。
在烈火中永生
接二连三的劝说和颠沛流离的生活,并没有削弱叶挺的意志,他终于等到了抗日战争的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定《双十协定》。经中国共产党多次争取,蒋介石被迫同意释放叶挺。出狱后的叶挺,第一件事就是写下了入党申请书。这是他继1922年在莫斯科加入共产党后的第二份入党申请书。电文发出后的第二天,他就收到了由毛泽东同志亲自修改的批准电文。
1946年4月8日,也就是出狱后第36天,叶挺乘飞机由重庆回延安,飞机在山西兴县黑茶山失事,不幸遇难,时年50岁。同机遇难的还有王若飞、博古、邓发以及叶挺的妻子李秀文、五女儿杨眉和幼子阿九……这位伟大的将军,带着他对于革命的理想、对于新中国的向往,走到了人生的终点。但是他和那首豪气万丈、响彻云霄的《囚歌》,在飞机残片燃起的烈火中得到永生。 (中国青年网记者 武芳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