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德育、成就大材-宝明德育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专题 >  励志人物 > 内容页

【人物】励志人物之徐海东

2022-05-25 16:22:14励志人物访问手机版133

“大别山是英雄山,大别山里出好汉”这是大别山区孩子们经常唱的歌谣,也是真实的历史写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中,大别山培养了无数英雄豪杰,名列人民解放军十大将第二位的徐海东就是其中突出的一员。

  这位从大别山里走出来的红色窑工,身经百战,9次负伤,身上留有17处伤痕,人称“徐老虎”、“虎将军”,其威名常常使敌人闻风丧胆。

  今天是八一建军节,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85年周年。在这个重要的日子里,让我们随着徐海东大将之子、原文化部副部长徐文伯的讲述,一同走进徐海东大将一心向党、无私奉献,为革命鞠躬尽瘁的光辉人生。

世代窑工走上革命道路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曾在他的《西行漫记》中写道:“在中国共产党的军事领导人当中,恐怕没有人能比徐海东更加‘大名鼎鼎’的了,也肯定没有人能比他更加神秘的了……”。

  为什么徐海东大将被称为中国共产党的军事领导人中最神秘的一位,面对中国青年网记者的疑问,徐文伯解释道:“这其实和我父亲的出身有关系,他是窑工出身,也正是世代窑工的苦难经历赋予了我父亲强烈的无产阶级意识,塑造了他坚强、勇敢、无私、诚实的品格。”

  徐海东,原名徐元清。1900年6月17日,诞生在大别山深处徐家桥村一个世世代代烧窑的窑工家庭。后来为何改名,徐文伯说:“父亲参加革命后为了表明革命的决心,便把‘徐元清’改为了‘徐海动’,喻意要像哪吒那样,把沉闷的大海搅动起来,改天换地。而后来久而久之‘海动’被叫成了‘海东’,他便顺应民意,索性把名字改成‘徐海东’”。

  清朝末年,内忧外患日益深重,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势力的压榨让百姓穷困到了极点。徐海东的父亲终年辛勤劳作,却仍养不活一家人。作为家中第七个孩子,幼小的徐海东是靠着嫂嫂们的奶水才得以存活。

  转眼到了该上学的年龄,看着同龄的孩子有书读,徐海东很是羡慕,他一遍遍地央求母亲要去读书。然而,对于这个穷困的家庭来说,生存都是困难,读书更是奢望。终于在徐海东9岁那年,因为舅舅当上了教书先生,他上学的愿望总算得偿所愿。但是在那国难深重,民不聊生的时代,穷人家试图改变命运的努力都是徒劳。

  学堂中的徐海东备受富家子弟欺凌,在一次和地主儿子的争执中,他失手打伤对方,更是让徐海东的学校生涯匆匆画上了句号。徐海东被迫辍学,成了徐家老窑的第7代泥巴人,跟着父兄在烟熏火燎中苦做了11年。

  192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对帝国主义暴行的运动--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并迅速席卷全国,国民革命的新思想也吹进了大别山区。徐海东读私塾时的同学、共产党员吝积堂这时从武汉回到了家乡。通过吝积堂的介绍,徐海东知道了“十月革命”,往昔的苦难经历让他产生了“找革命”的思想。

  两个年轻人怀揣共同的革命理想,步行240多里,来到了湖北武昌。然而,初到武昌的他们“工作找不到,革命没有门”。读书不多的徐海东只能靠从长江里挑水卖来维持生计。从长江中挑一担水要登60多级台阶,每天担十几担水要负重爬1000多级台阶,然而,为了心中的革命理想徐海东苦苦奋争。

  1925年4月8日,是徐海东终身难忘的日子。经党组织批准,由吝积堂、李树珍介绍,徐海东在武昌都府堤41号宣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用挑水挣来的钱交了第一笔党费。

  回想起自己的苦难经历,联想到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劳苦大众,徐海东突然感到自己肩上担子沉重,“但困难再大,也要去战胜它。从今天起我就是共产党人了,我要更勤奋的学习,党指向哪里就战斗到哪里,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共产主义战士!”徐海东默默宣誓。

从游击战中走出的“徐老虎”

  1926年,国民革命军在广东誓师北伐。早已决心为革命效力的徐海东在征得党组织同意后,与吝积堂、李树珍一行人秘密南下,加入北伐军。

  加入北伐军的徐海东,作战非常勇敢,很快便升任三十四团三营九连代理排长。不久,在攻打汀泗桥的战斗中,徐海东带领一个排,采取迂回偷袭的战术,一举歼灭北洋军阀吴佩孚的4个炮兵连,并缴获12门大炮,受到全师的通令嘉奖,由此正式晋升为少尉排长。

  正当北伐连连告捷之际,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撕下假革命的嘴脸,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下令逮捕、屠杀共产党人。噩耗接连传来,共产党组织被迫转入地下,徐海东也回到了老家。

  回到家乡,熟悉的地方加上过往军队工作的经历,徐海东很快就组织起了湖北省第一支“工农军队”。

  同年11月,徐海东带着这支只有17人、一支手枪、8发子弹的革命队伍参加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别山地区首次武装斗争--“黄麻起义”。

  黄麻起义的消息,震撼了武汉、南京的国民政府,他们纠集一个团的兵力对黄安城进行围攻。鄂东军奋勇应战,终因寡不敌众被击败。

  大量革命同志的流血牺牲,使徐海东开始认识到:革命不是儿戏,革命不仅要有枪杆子,还要学会抓住枪杆子,打游击也许是个好办法。

  从此,在黄坡县活跃着一支精干的游击队,他们以山林为家,昼伏夜出,日夜与敌人周旋。大股敌人来了,就在山林隐蔽;小股敌人来了,就瞅准时机,咬一口即迅速转移。

  战斗中徐海东常常挥舞大刀率先冲入敌阵,战士们见了勇气倍增,敌人见了胆战心寒,畏之如虎,“徐老虎”的名号从此不胫而走。 

  1930年春天,中共中央决定成立鄂豫皖边特委,活跃在木兰山周边地区的工农革命军,扩编为红一军,徐海东领导的游击队也被编入其中。打了三年游击战的徐海东终于戴上了八角帽,扎上绑腿,系上皮带,成为红军一名正规指挥员。
 

身经百战,“虎将军”不负盛名

  徐海东驰骋疆场,骁勇善战,被誉为“虎将军”。而他得名虎将正是由于两次主攻。

  1931年11月7日,红四方面军在湖北省黄安县七里坪镇建立,徐海东任十二师三十六团团长。年底,蒋介石发动对鄂豫皖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翌年2月初,漫天大雪,徐海东率领的红军在河南省潢川县附近的豆腐店一带与敌人展开了恶战,敌第二、第七十六师突然从河南方向压过来,徐海东所率的第三十六团成为了敌人的主攻目标。

  苦战一天一夜后,前沿阵地终被敌人突破,三十六团伤亡严重,徐海东的警卫员负重伤,司号员也阵亡,命令无法传达,只见徐海东亲自冲上高地吹号指挥,战士们见团长上了前线,退下来的又纷纷冲上去,只听徐海东高喊“共产党员牺牲也要向前倒!”

  徐海东的出现极大地振奋了全团指战员的斗志,陈赓师长三次派人,向三十六团传达“坚决守住”的命令,徐海东的回答是:“一定守住,请首长放心,人在阵地在”。

  部队苦战三天三夜,敌人发动大小20多次冲锋,都没能越过三十六团的阵地,殊死的决战进行到第四天下午,敌人泄气了。此时,红军总指挥部发出反击命令,包抄敌人的部队赶了上来,前后夹击,敌军全线崩溃。

  战后十二师师长陈赓激动地说:“三十六团这一仗打得好,徐海东同志真是只老虎。”

  红四方面军在连续取得三次反围剿胜利后,兵力达到了4.5万人,成为仅次于中央红军的红色劲旅,徐海东也先后被任命为红四军独立四师师长、红九军二十七师师长。

  “徐老虎”的威名传播开来,随后不久的战役又让徐海东威名大震。

  1932年6月,蒋介石在疯狂镇压和平息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同时,纠集30万重兵对鄂豫皖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由于张国焘采取了错误的作战方针,加上战术指导上的失误,使红四方面军在反“围剿”开始时就陷于被动局面,为了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部队离开苏区向西转移。

  红四方面军主力西进后,鄂豫皖省委集中分散各地的原红二十五军七十五师的2个团和红二十七师的3个团,重新组建红二十五军,吴焕先任军长、徐海东任副军长兼七十四师师长。

  红二十五军重建后,分散活动两个多月,始终未找到有利战机。1933年3月4日,敌三十五师一〇四旅进占郭家河。鄂豫皖省委侦知这路敌人装备较弱,人生地疏,便决定集中兵力,乘敌立足未稳将其歼灭,把主攻任务交给七十四师。

  6日拂晓,徐海东率军到达郭家河东南戴家岗一带。察看地形后,他命令二二〇团和特务营迂回到郭家河东北方向主攻阵地,二二二团从郭家河以南和西南配合夹击,地方武装和游击队在周围山头上呼喊鸣枪助威。

  果不其然,开战不久,敌军一部被歼,其余仓皇逃窜。逃敌窜至二道河东南角,又被徐海东的预伏部队包围于一块洼地之中,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战,遭到全歼。这次战斗我军只伤亡了7人,创造了敌我双方伤亡一百比一的战例。战后,吴焕先在省委书记沈泽民面前称赞“徐海东会打仗,是一员真正的虎将。”

来自“青山大学”的毕业生

  有人这样描述徐海东的指挥艺术,“在他所指挥的战役中,失败的时候很少。而他最喜欢的战法,是一种出其不意的奇袭,总是从对方的侧后方去攻击其中心,使敌人措手不及地溃退。”在徐海东的胸中似乎有本活“兵书”。

  然而令人惊奇的是这个有胆有识、有勇有谋的红军将领竟是靠自学以及丰富的战斗经验成长起来。

  那是1934年3月的一天,徐海东带领队伍刚刚到达皖西中心区葛藤山一带,还没站稳脚跟,东北军五十四师便尾追而来。

  面对优势敌人,徐海东决定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法,以小部兵力调动敌人,大部兵力隐藏在翼侧实施突然袭击。敌人果然上当,误把小部红军当主力,倾其全力实施打击。不料侧后突然军号大作,枪声四起。敌人顿时慌作一团,除了一个营逃跑外,其余势力全被歼灭,敌五十四师代理师长刘树春一并被活捉。

  战斗结束后,这个当初不可一世的国民党军官对徐海东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诚惶诚恐地向徐海东问道:“徐军长,您是黄埔几期?”徐海东摇摇头。

  刘树春又问:“那您一定是保定军校毕业的?”徐海东也摇摇头。

  刘树春十分诧异:“那您在哪里读过军校?”

  徐海东指着远处连绵起伏的青山,乐呵呵地告诉他:“你别再问了,我既没听说过保定的课,也没入过黄埔的门,我是青山大学毕业。”

  巍巍大别山在早春的暖风中泛起层层绿波,衬着点点鲜花。这是英雄的山,不屈的山,母亲的山,光荣的山。她哺育了多少英雄儿女,造就了多少钢铁战士。在她的怀抱里,窑工出身的徐海东已经成长为一名骁勇善战、叱咤风云的红军将领。
 

“光荣流血” 为革命全家66口人惨遭杀害

  从北伐战争、黄麻起义到创建革命根据地,率部队参加平型关战役,抱病赴抗日前线,徐海东浴血重生。

  徐文伯回忆:“我爸爸有一张照片,脸上像有个酒窝似的,实际上那是枪眼。”为了革命事业,徐海东9次负伤,腿、胳膊、胸口、肩膀、脸……全身共有17个窟窿,其中8颗子弹穿身而过,而更让人悲愤的是为了革命事业徐海东全家66口人惨遭杀害。

  直至今日徐海东老家依然矗立着一座10米高的“徐海东亲属烈士墓”,上面刻着徐向前亲手书写的四个大字“光荣流血”。毛主席曾说“为革命牺牲最多的是海东同志”。

  1928年农历腊月三十,徐海东被任命为年关暴动总指挥,领导了有上万人参加的年关暴动,一夜间打了十家土豪劣绅。国民党军一个团和地主武装疯狂报复,徐海东家远近亲属66人惨遭杀害,其中还包含徐海东双目失明的老母亲。

  房屋窑厂全部烧毁,连家中幸存的桌子也被砍了一刀,只有徐海东的妻子田氏幸免遇难,经娘家保释出狱后被逼改嫁。面对亲人的尸骨和断壁残垣,徐海东抑制住悲愤说:“无产阶级要推翻整个旧世界,想不付出代价行吗?人人都有父母兄弟妻子儿女,如果都舍不得贡献出来,革命哪有成功的希望?”

  勇于奉献、敢于牺牲的无我精神,从戎马生涯时刻起,贯穿了徐海东的一生。

  徐海东之子徐文伯在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时说道:“从我懂事起,我的每一点成长和进步,都是爸爸亲自过问,亲自抓,有意识地在大风大浪中锻炼我、培养我、磨练我的结果。他的言行给了我很深的教育”。徐文伯至今还记得,父亲徐海东曾对他说:“你没有什么特殊,跟其他孩子没有什么两样,只不过你生在这个家庭,其他没有什么区别。

  崇高的革命情操,支持着徐海东始终如一地坚持奋斗,一往无前,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崇敬和爱戴。

争朝夕 呕心血 为了共和国的新事业

  徐海东在《生平自述》中曾写道:“我这一生,所经历的道路是光荣曲折的。党把我从一个没有文化、受尽旧社会痛苦、百事不懂的手工业工人,培养成一个高级将领。使我不安的是为党为人民的工作太少,病的时间太久,今后我将像以往,虽不能再为党更多地工作,但要做一个永远忠实于党、忠实于人民、忠实于共产主义事业的共产党员。”

  作为共和国强大国防的奠基元勋,徐海东同样也为新中国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病重30余年间,他呕心沥血,只争朝夕,顽强拼搏,为强大祖国的国防,生命不息,战斗即不止。

  1960年,徐海东不顾病躯,主动担负领导编写红二十五军战史的任务。他亲自参与调查研究、提纲拟定,10幅战例图,都是他一点一滴回忆,一幅一幅指导画出来的。而这些都成为了研究历史、研究红二十五军战史宝贵的原始资料。

  许多老战友都对他惊人的记忆力钦佩不已,纷纷称他为“活资料”、“活地图”,有的称他为“天才的记忆”。徐海东却幽默地说:“不是我记忆好!而是那些事和人太动人了,我想忘都忘不了。”在领导编写红二十五军战史时,徐海东明确指出:“要写党,写人民,写集体,不要突出我个人,没有党,没有革命事业,我只不过是一个穷窑工。”

  1962年,建军节前夕,正当徐海东准备组织会议讨论战史稿之际,突然发病,大口吐血,直到第九天才从昏迷中醒来。看着床前的医生,徐海东笑着说:“我知道,我又犯病了,不过没关系,死不了,战史还没有完成。”徐海东与病魔顽强抗争着。

  由于过度疲劳,1963年徐海东的病情再次恶化,每天都要输氧气。就是这样,党中央有重要会议他依然坚持参加,学习、读书、看文件从不间断。在徐海东看来“只要有一口气就要为党工作。”

  徐海东在广州养病期间,一日董必武去看望他,只见其房中桌上、床上全放着书籍、报纸,谈话中徐海东对各种问题见解精辟,董必武欣喜地说:“海东同志,我很钦佩你,你病了这么多年,一点没有落后于形势。”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1955年中央决定授予他大将军衔,他知道后深感不安,对前来看望他的周恩来说:“总理,我长期养病,为党工作太少了,授我大将军衔太高,我受之有愧。”周总理深情地对他说:“海东同志,授你大将是根据你对革命的贡献决定的,要我说不高也不低,恰当。”

  毛主席曾说,徐海东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

  邓小平说,徐海东“对党是一颗红心”;

  江泽民也赞他“大公无私,光明磊落”。

  党的领导人对徐海东大将的高度评价深深地印证了这位从贫苦窑工成长起来的大将军为中国革命史做出的卓越功勋。

  今年是徐海东大将逝世42周年,也是他诞辰112周年,他的忠诚,他的传奇经历和一生的正气为人民所素仰。他是一座巍然屹立的丰碑,这位杰出的无产阶级军事家将永远被中华民族尊崇、缅怀。(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敏慧编写

TAG标签: